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推广某些关键技术。在 2015 年提出的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中,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未来中国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的十大领域。国家投资数十亿美元支持的行业包括生物技术、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信息和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科隆经济研究所专利数据库负责人、分析报告作者Oliver Koppel称,得益于国家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大力财政支持,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专利申请方面迎头赶上。“我们从未在任何其他国家看到过这样的创新动力。”
Koppel认为,这些专利申请表明,中国正在以一种非常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创新。他说,在确定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其他领域却被忽视了。“例如,中国对电动汽车电池进行了投资,但却没有开发自己的汽车轮胎专利。”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向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注入巨额资金。不仅如此,为了有针对性地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国家还充当了坚定的买家,例如,对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来说,国家不经正式招标就授予合同,将外国竞争者拒之门外。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许多新兴公司的支持者,如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根据美国媒体的计算,仅信息技术集团华为就从国家获得了约75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科隆经济研究所研究员Koppel说:“大多数快速成长的新兴科技公司都来自中国,而不再是美国。”
科隆经济研究所分析称,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2025年当前的五年计划结束之前,中国将在生物技术领域明显超越德国。机动车的情况也类似,存在着 “跳跃式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即跳过几个发展阶段。2023年前八个月,仅国有企业在“未来战略产业”上的投资就相当于约1100 亿欧元,比上一年增加了 30%。这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最近公布的数据。国资委强调,它敦促国有企业在关键行业加大发展力度。
然而,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领导层在关键领域完全实现了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智库Bruegel在最近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依赖外国技术。”例如,虽然中国近年来在半导体领域迎头赶上,但仍落后于美国和台湾的公司,尤其是在特别先进的芯片方面。科隆经济研究所的专利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这些数据,在德国有效的中国数字化专利中,只有6.1%涉及半导体。
科隆经济研究所分析指出,中国正在推行“制造和购买”战略。中国正在通过自身的科研力量成为世界顶级技术创新者,并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之一。“此外,中国还通过各种渠道从德国获取专利,从而获得独家技术知识。”总部位于柏林的中国智库Merics最近在一项重要研究中得出了类似结论。该机构表示,中国政府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广国内解决方案,即使这将牺牲效率。不过,中国也欢迎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技术差距最大的领域。
未来,中国在这些领域一定还能够继续发展,向前赶超。